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(wǎng)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(wǎng)評>> 事件>> 病從哪來 汗從哪出

病從哪來 汗從哪出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4-8-20 00:01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汗的生成、排泄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病從哪來,汗從哪出


  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(yī)醫(yī)院針灸科副主任醫(yī)師 張 帆

  《生命時報》 2024-07-16 第1816期 第8版


  汗液的生成、排泄,與人體內(nèi)的陰陽平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出汗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現(xiàn)象,但以下幾種異常出汗是身體出現(xiàn)問題的信號。
  自汗。清醒時經(jīng)常出汗,活動后加重,兼有畏寒、神疲乏力等癥狀。
  盜汗。睡時出汗,醒則汗止,兼見潮熱、顴紅等癥狀。
  戰(zhàn)汗。惡寒戰(zhàn)栗后出汗,常見于溫病或傷寒病、邪正相爭劇烈之時,是疾病發(fā)展的轉(zhuǎn)折點。
  冷汗。所出之汗有冷感,多為陽氣虛或驚嚇所致。
  熱汗。所出之汗有熱感,多為里熱蒸迫所致。
  黃汗。汗出沾衣,色如黃柏汁,多為風濕熱邪交蒸所致。
  頭汗。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,多為上焦熱盛、中焦?jié)駸崽N結或病危虛陽上越所致。
  手足心汗。手足心出汗較多,多為陰經(jīng)郁熱熏蒸、陽明燥熱內(nèi)結或脾虛運化失常所致。
  半身汗。僅半側身體出汗,常見于中風、痿證、截癱等患者。
  心胸汗。心胸部易出汗或出汗過多,多見于虛證。
  陰汗。外生殖器及其周圍出汗,多為下焦?jié)駸嵊粽羲隆?br />   絕汗。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大汗不止,通常是亡陽或亡陰的表現(xiàn)。

  在中醫(yī)看來,出汗過多,容易損傷津液、耗散心氣,可能導致心悸、氣短、神疲乏力等癥狀,甚至出現(xiàn)肢冷亡陽。汗的本質(zhì)是水,是血液和津液的結合體,正所謂“血汗同源”,汗液生成、排泄實際上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因此,治療異常出汗應先明確病因、辨證施治,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最常見出汗類型的治療方法。

  對于氣虛自汗者,宜補氣固表。具體方法包括:1.補氣。多食用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,如紅棗、山藥、糯米、雞肉、牛肉等。同時,可以考慮使用補氣藥物,如人參、黃芪等,以增強體內(nèi)氣血。2.固表。中醫(yī)中的“固表”意為增強體表衛(wèi)氣的功能,以防止外邪入侵。建議適度運動,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都能增強抵抗力。同時,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,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
  對于陰虛盜汗者,宜滋陰降火。1.滋陰。多食用具有滋陰作用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核桃、銀耳、百合、梨等。同時,可以使用滋陰藥物,如麥冬、玉竹等,以補充體內(nèi)陰液。2.降火。避免食用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陰虛火旺癥狀。同時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避免情緒波動過大,以減少內(nèi)火。

  對于濕熱黃汗者,宜清熱利濕。1.清熱。多食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,如綠豆、苦瓜、冬瓜、西瓜等。同時,可以使用清熱藥物,如黃連、黃芩等,以消除體內(nèi)濕熱。2.利濕。避免食用過多的甜食和油膩的食物,以免加重體內(nèi)濕氣。同時,多運動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,有利濕氣的排出。此外,可考慮用拔罐、刮痧等中醫(yī)外治法輔助利濕。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