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(wǎng)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(wǎng)評>> 事件>> 說說人體陰陽二氣與養(yǎng)生有啥關系

說說人體陰陽二氣與養(yǎng)生有啥關系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10-8-6 09:05
【分頁導航】

?

  1.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

?

 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(tǒng)一的關系。所以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中說:“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?!比梭w一切組織結構,既是有機聯(lián)系的,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。人體結構的上下、內外、表里、前后各部分之間,以及內臟之間,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(tǒng)一。

?

  2.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

?

  中醫(yī)理論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,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的協(xié)調關系的結果。如果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,則功能屬于陽,物質屬于陰,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,就是對立統(tǒng)一關系的體現(xiàn)。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,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。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,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。此即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說:“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?!?/p>

?

  3.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

?

 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使機體的物質、功能之間保持著相對的陰陽協(xié)調關系,疾病的發(fā)生及其病理過程,則是因某種原因使陰陽失去了協(xié)調所導致的。

?

  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關系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。正氣,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,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;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。正氣和邪氣均可用陰陽區(qū)分其屬性;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斗爭,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(即偏盛偏衰)來概括說明。

?

  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(xiàn)的病理現(xiàn)象,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,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,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。如內熱很重的人當然應該屬于陽證,可是熱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腳發(fā)涼(中醫(yī)稱為熱厥);而體內陽虛大寒的人,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煩躁、臉紅等表現(xiàn)。

?

  4.用于疾病的診斷

?

  由于疾病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、變化的內在原因在于陰陽失調,所以任何疾病,盡管它的臨床表現(xiàn)錯綜復雜、千變萬化,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“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”,是說診斷水平高的醫(yī)生,看人的面色、舌苔、號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確定陰陽哪個地方失調了,為何失調了。

?

  在辨證方面,雖然中醫(yī)有陰、陽、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八綱,但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,表、實、熱屬陽;里、虛、寒屬陰。陰陽是可大可小的,大的話可以概括整個病癥是屬于陰證還是陽證,小的話則可以分析四診中一個具體的脈證。無論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都應以分別陰陽為首務,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,才能在辨證中正確地區(qū)別陰陽。

?

  5.用于養(yǎng)生與治病

?

 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記載:“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?!本褪钦f醫(yī)生看病也好,給人養(yǎng)生調理也好,根本目的都是細心分析陰陽的失衡點,來調理使身體歸于陰陽平衡。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,一是確定治療原則,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。

?

 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(yǎng)生和疾病的治療,可以確定其原則。

?

  陰陽偏勝,也就是陰或陽的一方偏盛,為有余之證。由于陽勝則陰病,陽勝則熱,陽熱盛易于損傷陰液。陰勝則陽病,陰勝則寒,陰寒盛易于損傷陽氣。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并沒有構成虛損時,就可以采用“損其有余”的方法。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,則當兼顧其不足,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。陽勝則熱屬于實熱證,應該用寒涼藥來制約其陽,治熱以寒,也就是“熱者寒之”。陰勝則寒屬于寒實證,應該用溫熱藥來制約其陰,治寒以熱,也就是“寒者熱之”。因二者都屬于實證,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“損其有余”,即“實者瀉之”。比如,陽太盛就是熱、火,就要用連翹、菊花、蓮子心甚至黃連、大黃等來清熱瀉火;陰太盛了就變成寒,就要用丁香、干姜、小茴香、花椒,甚至是附子、肉桂等來溫里去寒。

?

  陰陽就是個代號,是相對的,是用來解釋自然界現(xiàn)象和人體組織時的一種歸類方法,不能絕對化,更不能生拉硬扯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一元論;陰陽學說是二元論,講的是一對一的雙邊關系。中醫(yī)調理、治病、養(yǎng)生其實就是從關系論出發(fā),調理人與自然、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的關系

?

?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