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關(guān)于開展上門經(jīng)絡調(diào)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(wǎng)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精讀內(nèi)經(jīng).靈樞.邪客第七十一
【byb.cn XJ】邪客,指邪氣侵犯人體的意思。本篇首揭邪氣客人后產(chǎn)生的不眠證,來說明宗氣、營氣、衛(wèi)氣的循行與作用,并闡述了治療疾病要“補其不足,瀉其有余,調(diào)其虛實,以通其道,而去其邪”,使“陰陽和得”的道理,故以“邪客”名篇。本篇是黃帝與他的醫(yī)師伯高、岐伯三人之間的對話。
馬蒔《靈樞注證發(fā)微》:“客者,感也。首節(jié)論邪之所感,故名篇。末節(jié)八虛義同。”
張志聰《靈樞集注》:“徐振公曰:‘此章借邪客,以明衛(wèi)氣宗氣之行,故篇名《邪客》,而經(jīng)文皆論其正氣焉’?!?/span>
《中醫(yī)大辭典》:“邪,病邪;客,外來者。本文主要討論外邪侵入人體的病機,故名。文中指出邪氣入侵的部位不同,能引起不同的病癥,并相應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祛散外邪。”
一、說明邪氣侵犯人體,使人眼睜睜而不能入睡的原因。
二、說明人的四肢百節(jié)怎樣與天地相應的道理。
三、具體說明持針的法則,進針的原理,緩用針和舍針的意趣,以及扦皮膚、開腠理究竟怎么處理的方法等。
【原文】
黃帝問于伯高曰:夫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,何氣使然?
伯高曰:五谷入于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。故宗氣積于胸中,出于喉嚨,以貫心脈,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(nèi)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(shù)焉。衛(wèi)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而先行于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。晝?nèi)招杏陉枺剐杏陉?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于五臟六腑,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,則衛(wèi)氣獨衛(wèi)其外,行于陽,不得入于陰。行于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蹺陷,不得入于陰,陰虛,故目不瞑。
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
伯高曰:補其不足,瀉其有余,調(diào)其虛實,以通其道,而去其邪。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其臥立至。
黃帝曰:善。此所謂決瀆壅塞,經(jīng)絡大通,陰陽和得者也。愿聞其方。
伯高曰: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五升,煮之,炊以葦薪,火沸置秫米一升,治半夏五合,徐炊,令竭為一升半,去其滓,飲汁一小杯,日三稍益,以知為度。故其病新發(fā)者,復杯則臥,汗出則已矣。久者,三飲而已也。
黃帝問于伯高曰:愿聞人之肢節(jié)以應天地奈何?
伯高答曰:天圓地方,人頭圓足方以應之。天有日月,人有兩目;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;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有音聲;天有四時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;天有冬夏,人有寒熱;天有十日,人有手十指;辰有十二,人有足十指,莖垂以應之,女子不足二節(jié),以抱人形;天有陰陽,人有夫妻;歲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節(jié)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腘;地有十二經(jīng)水,人有十二經(jīng)脈;地有泉脈,人有衛(wèi)氣;地有草蓂,人有毫毛;天有晝夜,人有臥起;天有列星,人有牙齒;地有小山,人有小節(jié);地有山石,人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;地有聚邑,人有肉;歲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節(jié);地有四時不生草,人有無子。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
黃帝問于岐伯曰:余愿聞持針之數(shù),內(nèi)針之理,縱舍之意,扦皮開腠理,奈何?脈之屈折,出入之處,焉至而出,焉至而止,焉至而徐,焉至而疾,焉至而入?六腑之輸于身者,余愿盡聞。少序別離之處,離而入陰,別而入陽,此何道而從行,愿盡聞其方。
岐伯曰:帝之所問,針道畢矣。
黃帝曰:愿卒聞之。
岐伯曰:手太陰之脈,出于大指之端,內(nèi)屈,循白肉際,至本節(jié)之后太淵,留以澹,外屈,上于本節(jié)下,內(nèi)屈,與陰諸絡會于魚際,數(shù)脈并注,其氣滑利,伏行壅骨之下,外屈,出于寸口而行,上至于肘內(nèi),入于大筋之下,內(nèi)屈,上行臑陰,入腋下,內(nèi)屈,走肺,此順行逆數(shù)之屈折也。
心主之脈,出于中指之端,內(nèi)屈,循中指內(nèi)廉以上,留于掌中,伏行兩骨之間,外屈,出兩筋之間,骨肉之際,其氣滑利,上二寸,外屈,出行兩筋之間,上至肘內(nèi)廉,入于小筋之下,留兩骨之會,上入于胸巾,內(nèi)絡于心脈。
黃帝曰:手少陰之脈,獨無腧,何也?
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也??椭畡t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于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絡。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
黃帝曰:少陰獨無腧者,不病乎?
岐伯曰:其外經(jīng)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(jīng)于掌后銳骨之端。其余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太陰心主之脈行也。故本腧者,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,是謂因沖而瀉,因衰而補,如是者,邪氣得去,真氣堅固,是謂因天之序。
黃帝曰:持針縱舍奈何?
岐伯曰:必先明知十二經(jīng)脈之本末,皮膚之寒熱,脈之盛衰滑澀。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;虛而細者,久以持;大以澀者,為痛痹。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。其本末尚熱者,病尚在;其熱已衰者,其病亦去矣。持其尺,察其肉之堅脆,大小滑澀,寒溫燥濕。因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,而決死生。視其血脈,察其色,以知其寒熱痛痹。
黃帝曰:持針縱舍,余未得其意也。
岐伯曰:持針之道,欲端以正,安以靜。先知虛實,而行疾徐。左手執(zhí)骨,右手循之。無異肉果。瀉欲端以正,補必閉膚。輔針導氣,邪氣淫泆,真氣得居。
黃帝曰:扦皮開腠理奈何?
岐伯曰:因其分肉,在別其膚,微內(nèi)而徐端之,適神不散,邪氣得去。
黃帝問于岐伯曰:人有八虛,各何以候?
岐伯答曰:以候五臟。
黃帝曰:候之奈何?
岐伯曰:肺心有邪,其氣留于兩肘;肝有邪,其氣流于兩腋;脾有邪,其氣留于兩髀;腎有邪,其氣留于兩腘。凡此八虛者,皆機關(guān)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游。邪氣惡血,固不得住留。住留則傷筋絡骨節(jié),機關(guān)不得屈伸,故拘攣也。
【點評】
①三隧:隧,地下暗道,這里指通道。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行于下焦、中焦、上焦三隧。
②以應刻數(shù):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,一晝夜分為一百刻。營氣一晝夜運行人身五十周,每周用時兩刻。
③常從足少陰之分:衛(wèi)氣晝行于陽,夜行于陰各五十周,每周均交匯于足少陰腎經(jīng),所以說常從足少陰之分。
④厥氣:逆氣。
⑤以通其道:溝通陰陽交匯的意思。
⑥揚之萬遍:又稱甘瀾水,指江水多次上揚,攪動。
⑦秫米:指黃黏米。
⑧治半夏:即制半夏。半夏湯,又名半夏秫米湯,出自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·靈樞》邪客篇。距今已有兩千余年。療效確切,因此至今仍在臨床上應用。 本方由半夏、秫米組成,用于濕痰內(nèi)盛、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癥,有祛痰和胃,化濁寧神之功。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述,本方服用,“新發(fā)病者,覆杯則臥,汗出而愈”,“久病者,三次飲服而愈”,可見療效迅捷。
⑨九州:古代劃分地域的總稱。
⑩六律:古代六種屬陽聲的音階。
11、十日:指十天干。
12、以抱人形:懷胎的意思。
13、草蓂:雜草的意思。
14、聚邑:人群聚集的地方,代繁華的都市。
15、十二節(jié):左右關(guān)節(jié)的總稱。
16、縱舍:針刺手法的一種。
17、扦皮:指用手舒展皮膚的紋理。
18、壅骨:指大指本節(jié)之后的起骨。
19、臑陰: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,即上臂。
20、心主之脈:包絡為心的外衛(wèi),受心的主宰,所以說心包絡為心主之脈。
21、掌后銳骨之端:是手少陰心經(jīng)的神門穴部位。
22、陰陽如一:表里都損傷,陰陽都衰敗的意思。
23、肉果:指針被肉裹住,即滯針的意思。
24、淫泆:水滿而泛濫外流叫淫泆,這里指邪氣泛濫浸淫。
25、八虛:邪氣留在兩肘、兩腋、兩髀、兩腘之間叫八虛。
26、機關(guān)之室:指運動的樞紐,氣血運行要會所在地。
【全文翻譯】
黃帝問伯高道:邪氣侵犯人體,有時使人眼睜睜而不能入睡,是什么氣造成的呢?
伯高說:食物入胃消化后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路。宗氣積聚在胸中,出于喉嚨,貫通心脈,推動肺的呼吸;它所化生的營氣,分泌津液,灌注于脈中,變化為血,在外則營養(yǎng)四肢,在內(nèi)而灌注臟腑,循脈流行,與晝夜刻數(shù)相應;衛(wèi)氣是一種比較滑利剽悍的水谷之氣,首先運行在四肢的末端,分肉、皮膚之間,而沒有休止。白天行于陽分之屬,夜間行于陰分之屬,常以足少陰腎經(jīng)為起點,循行于五臟六腑。有厥逆之氣留于五臟六腑時,則衛(wèi)氣僅能捍衛(wèi)體表,行于陽分而不能入于陰分。僅止行于陽分,就造成陽氣偏盛,陽氣偏盛則陽蹺脈氣充塞,衛(wèi)氣不得通過而入于陰分,導致陰虛,所以人就不能閉目入睡了。
黃帝說:講得好!怎樣治療呢?
伯高說:補其不足,泄其有余,調(diào)和虛實,溝通陰陽,從而消除厥逆的邪氣,再服半夏湯一劑,使內(nèi)外陰陽之氣通利無阻,這樣人便能夠安然入睡了。
黃帝說:講得對。用這種方法就像疏通管道一樣,使經(jīng)絡大大相通,陰陽之氣當然能夠得到調(diào)和!再具體講講那個方子。
伯高說:這個方子的制作如下:用源于千里之外的長流水八升,置于器皿中,長時間攪動,然后澄清取上面的五升,用葦薪燃火煮,水沸后,放入秫米一升,炮制過的半夏五合,慢慢續(xù)煎,使之濃縮成一升半,去渣,每次服一小杯,每日二次或多次,以見效為度。若病是剛剛起的,服藥后立刻靜臥,汗一出就好了。若病程較久,服三劑后也可痊愈。
黃帝問伯高說:人的四肢百節(jié),怎樣和天地相應呢?
伯高回答說:天圓地方,人則頭圓足方;天有日月,人則有雙眼;地有九州,人則有九竅;天有風雨,人則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則有聲音;天有四季,人則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則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則有六腑;天冬夏,人則有冷熱;天有十日,人則有十指;天有十二個時辰,人則有兩足十趾,加上男子的雙睪以對應,女子雖只有兩節(jié)不足,但其須懷孕生子;天有陰陽,人則有夫妻;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身則有三百六十五個主要穴位。地有高山,人則有兩肩和雙膝;地有深谷,人則有腋窩和腘窩;地有十二條大河,人則有十二條主要的經(jīng)脈;地有泉水細流,人則有衛(wèi)氣;地有叢草,人則有毫毛。天有晝夜,人則有起臥;天有列星,人則有牙齒。地有小山,人則有小節(jié);地有山石,人則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則有筋膜;地有都市,人則有隆起的肌肉。一年有十二月,人體四肢則有十二節(jié);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,人則有終身不育的。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體與天地相應的情況。
黃帝問岐伯說:我希望了解持針的法則,進針的原理,緩用針和舍針的意趣,以及扦皮膚、開腠理究竟怎么處理?再有對經(jīng)脈的曲折和出入之處,經(jīng)氣流注止,慢快,歸宿,以及六腑輸注于全身的情況,我還希望聽你說明一下。另外在經(jīng)脈的離合之處,陽經(jīng)怎樣別出走入陰經(jīng),陰經(jīng)又怎樣別出走入陽經(jīng)?它們是通過哪條道路而溝通的?希望你能全面說說這些道理。
岐伯說:針刺的道理已盡在你所提的問題中了。
黃帝說:請你全部講給我聽。
岐伯說:手太陰經(jīng)脈,出于手大拇指的尖端,向內(nèi)曲折,沿內(nèi)側(cè)赤白肉際,抵達大拇指根節(jié)之后部的太淵穴處,形成動脈搏動的現(xiàn)象,然后屈折向外,上行至根節(jié)之下,又屈向內(nèi)行,和諸陰絡會合在魚際部,由于幾條陰脈都輸注于此,其脈氣流動滑利,伏行于壅骨之下,由此再向外曲折,浮出于寸口部循經(jīng)上行,到達肘內(nèi)側(cè)的大筋之下,又向內(nèi)彎曲上行,通過肘部的內(nèi)側(cè)進入腋下,向內(nèi)屈行走入肺中,這就是手太陰肺經(jīng)從胸至手的順行徑路。
心主手厥陰經(jīng),出于手的中指尖端,屈而向內(nèi),沿中指內(nèi)側(cè)上行,留結(jié)于掌中,伏行在兩骨之間,然后外屈出于兩筋的中間、腕關(guān)節(jié)骨肉交界處,它的脈氣流動滑利,在腕部上行二寸后,又屈而向外行于兩筋之間,上抵肘內(nèi)側(cè),進入到小筋之下,流注于兩骨的會合處再向上行于胸中,向內(nèi)歸結(jié)于心脈。
黃帝說:為什么唯獨手少陰經(jīng)脈沒有腧穴呢?
岐伯說:手少陰,是內(nèi)連心臟的經(jīng)脈。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又是蘊藏精神的中樞,其器質(zhì)堅固,外邪不能盤踞于內(nèi)。如果盤踞,則心臟受傷神氣散失,神氣散失,生命活動就會終止。因此,凡是各種病邪侵犯心臟的,其邪氣均留滯在心臟的外圍心包絡上。包絡,是心主之脈,能夠代心受邪,取其腧穴,可以針刺治療心病。所以唯獨手少陰心經(jīng)是沒有腧穴的。
黃帝說:手少陰心經(jīng)沒有腧穴,難道它不受病嗎?
岐伯說:在外的經(jīng)脈有病,而心臟是沒有病的,所以當心經(jīng)有病時,可單獨取用心經(jīng)在掌后銳骨之端的穴位(神門穴)。其余經(jīng)脈的曲折,運行的緩急,都與手太陰心主之脈的循行情況相似。所以當手少陰心經(jīng)有病時,可取本經(jīng)的腧穴神門,根據(jù)經(jīng)氣的虛實緩急,分別進行調(diào)治。邪氣盛的用瀉法,正氣虛的用補法,這樣就會使邪氣得以消除,真氣得以堅固,這種治療方法,是符合自然規(guī)律的。
黃帝說:持針縱舍是怎樣的呢?
岐伯說:首先必須明確十二經(jīng)的本末,皮膚的寒熱,脈象的盛衰、滑澀。如果脈象滑而盛,表明病情日漸嚴重。脈象虛而細,是長期勉強支撐的表現(xiàn)。脈大而澀的,患有痛痹癥;表里俱傷,氣血皆敗,病難治,胸腹和四肢還在發(fā)熱的,是病邪未除的緣故;熱勢已退,則為病邪已除。同時還要觀察病人的皮膚,從而察知肌肉的堅實和脆薄,脈象的大小、滑澀,皮膚的寒溫、燥濕。并觀察顯現(xiàn)于眼睛的五色,以分辨五臟的病變,來判斷其或生或死;再看他的血絡,察其反映于外部的色澤,以診知寒熱痛痹等癥。
黃帝說:對于持針縱舍,我還沒弄懂它的意蘊哪。
岐伯說:操針的原則,必須要端正態(tài)度,安靜心清。首先應當了解病情的虛實,然后再進行緩急補泄的手法,用左手把握骨骼的位置,右手循按經(jīng)脈穴位,要防止肌肉過度緊張,以免突然收縮而裹針,用泄法時必須垂直下針,用補法出針時必須閉其針孔,同時又應當采用輔助行針的手法,以導引其氣,使邪氣不得浸淫,其氣得以內(nèi)守。
黃帝說:扦皮膚,開腠理的刺法,是怎樣進行操作的呢?
岐伯說:根據(jù)分肉的部位,左手循別其肌膚,右手輕微緩慢地進針,針尖要與皮膚垂直,這樣做神氣就不會散亂,邪氣得以祛除。
黃帝問:人身有八虛,可分別診察哪些疾病呢?
岐伯回答說:可診察五臟病變。
黃帝說:怎樣診察呢?
岐伯說:如果肺與心有邪,則邪氣居留在兩肘;肝有邪,則邪氣居留在兩腋窩;脾有邪則氣居留在兩髀;腎有邪,則邪氣居留在兩腘。以上“八虛”,都是關(guān)節(jié)屈伸的樞紐,也是真氣和血絡通行的要處。邪氣和惡血,不能令其盤踞或停留,如有停留,就會損傷筋脈骨節(jié),使關(guān)節(jié)屈伸不利,以致發(fā)生拘攣的癥狀。
【總結(jié)】
本篇文章大體分成幾個部分:
第一部分,講胃不和則臥不安引起的失眠,提出了半夏湯的解決方案;
第二部分,天人合一理論,講人體的各個部分如何與天地相應;
第三部分,針刺的手法以及手三陰經(jīng)的循行路線;
第四部分,繼續(xù)講針刺的手法和八虛的斷病方法;
本文的中心意思,實際上講的是因外邪侵入,導致經(jīng)絡閉塞引起的各種病癥。以針刺法為例,提出了:“是謂因沖而瀉,因衰而補,如是者,邪氣得去,真氣堅固,是謂因天之序?!?/strong>實則泄,虛則補的治療理論。其實,通觀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整部著作,無不圍繞著陰陽平和的思想,即凡事沒有對錯,既不能太過,也不能不及,這也是它成為中醫(yī)經(jīng)典,指導中醫(yī)的原因。
- [本站]這篇拔罐文章竟奪本號閱讀之...10-31
- [事件]焦慮健康反拖垮身體10-31
- [事件]喝酒臉紅易得下咽癌和食道癌10-31
- [事件]這些中藥是高血壓推手嗎10-31
- [事件]1/4成年人心臟上有個“洞...10-30
- [事件]淋巴是身體的“派出所”10-30
- [事件]洗澡運動哭泣皆可抗抑郁10-30
- [事件]太安靜的孩子要多留意10-29